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,有一个省份的名字总与 “造反” 紧紧相连。
它就是四川。
从秦朝到民国,这片土地上的烽火几乎从未熄灭。改朝换代的每一次动荡,四川都不曾缺席。
古人说 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已治蜀后治”。这话虽带夸张,却道尽了四川在历史变局中的特殊地位。
四川的 “不安分”,首先要归功于它独一无二的地理。
李白在《蜀道难》里写 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那些险峻的山川,成了天然的屏障。
群山环抱的盆地,像个巨大的堡垒。把几个关键山口一封,外面千军万马也难进来。
三国时,蜀汉能以一隅之地对抗曹魏、东吴,靠的就是这地形。
展开剩余81%更妙的是,四川不光险,还富。
战国时李冰修了都江堰,原来的沼泽变成良田。“天府之国” 的名头,可不是白来的。
东汉末年,张道陵选在四川创 “五斗米教”。那时,也就四川百姓能轻松拿出五斗米当入教费。
这种自给自足的本事,让割据势力被围几年都不怕。
四川的造反史,几乎和帝制时代同岁。
秦末乱世,刘邦被项羽扔到汉中、巴蜀。项羽以为蜀道能困死他。
谁想刘邦以四川为根基,明修栈道暗度陈仓,最后建了西汉。这成了后世四川割据者的范本。
东汉末年,刘备入蜀建蜀汉。诸葛亮五次北伐虽没成功,却凭着天险让曹魏没辙。
曹魏名将曹真想反攻,在山里遇大雨,寸步难行,只能狼狈撤退。
五代十国,孟知祥在成都建后蜀。元末,明玉珍占川东,建大夏。明末,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。
这些人虽没一统天下,却都借着四川的地利成了一方霸主。
四川人的 “不服管”,不光在豪杰身上。普通百姓的血性里,也刻着这股劲儿。
每逢暴政当头,总有川人揭竿而起。到了近代民族危亡时,这股劲儿更是光芒万丈。
历代王朝都头疼四川的割据。
元朝时,统治者想出个狠招:把汉中从四川划给陕西。
这一招,掐中了四川的命门。
看地图就懂,汉中到关中隔秦岭,到成都只隔巴山。古代交通不便,汉中跟四川往来更勤。
明朝将领杨洪说:“汉中,益州咽喉,若无汉中,是无蜀也。” 丢了汉中,四川就没了北大门。
项羽当年封刘邦到汉中,就是觉得那儿威胁不了关中。虽然后来韩信破了局,但后世王朝学乖了,绝不让四川握着汉中。
可这招也没彻底浇灭四川的反抗。元末明玉珍、明末张献忠,照样在四川建政权。
地理能分,彪悍的民风却断不了。近代国难时,这种特质以最悲壮的方式爆发。
抗日战争打响,四川人的血性换了种方式燃烧。他们不再为割据而战,而是为民族存亡。
350 多万川军出川抗日,占全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还多。“无川不成军”,这话可不是虚的。
这些来自 “造反大省” 的兵,在战场上勇得让人震撼。
台儿庄战役里,装备最差的川军扛住日军精锐四天猛攻。
师长王铭章战死,士兵们还死战不退,肉搏到最后一人。战后清理战场,川军遗体全朝着敌人方向,没一个后退的。
整个抗战,川军阵亡 26 万,负伤 35 万,失踪 3 万。最后能回家的,只有 13 万。
“烽火燃,为抗战,川军百万下江南。血肉之躯驱虎豹,不灭倭寇誓不还”,这誓言里藏着多少悲壮。
从古代割据到近代抗日,四川人的精神其实一脉相承。那种不畏强权的刚烈,在民族危亡时,成了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。
中国民风彪悍的省不少。
广西 “狼兵” 明代就有名,被评 “狼兵鸷悍,天下称最”。河北燕赵之士 “好气任侠”,从荆轲刺秦传至今。
江淮地区也爱反抗,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就从这儿起。
但论 “造反” 的持久和连续,四川是头一份。
这得归功于地理和人文的长期塑造。
盆地给了割据的资本,也养出独立自主的性子。肥沃土地让四川人有 “闹革命” 的底气。多民族杂居,造就了开放又勇武的民风。
时代变了,四川人 “不安分” 的基因也换了玩法。
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拼劲,脱贫攻坚里的敢闯,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,那股 “不服输”,还是巴蜀大地最亮的印记。
从 “蜀道难” 到 “天府通衢”,从 “割据称雄” 到 “科技兴川”,四川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飞机飞过曾经的险关,高铁穿梭古老蜀道。烽火记忆成了发展的动力。
两千年回望,正是那不屈的火种,让四川在历史风云里,始终无可替代。
发布于:安徽省富成配资-配资网首页-长线配资炒股-在线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